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与功能重建研究

2019-02-20

下颌骨是支撑面下1/3的重要框架结构,具有咀嚼,言语及维持上呼吸道畅通的重要功能。下颌骨缺损致面部畸形、功能丧失,甚至危及生命。目前下颌骨重建缺乏理论规范,技术难度大,仍停留在框架修复,仅有10%-15%的病例能够恢复咬合关系,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仍是世界性难题。项目组经20余年的研究攻关,率先提出“功能优先的下颌骨重建”理念,创建了关键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。

一、首创血管化腓骨增宽牵引种植技术

腓骨牵引种植(DID)技术开创性地将显微外科、牵引成骨与牙种植技术融为一体,实现了下颌骨重建从“框架修复”到“功能重建”的重大突破,通过1次手术完成传统3-4次手术的治疗过程,缩短疗程2年。运用表面改性等专利技术使DID表面具有通透性的类骨小梁微纳结构,显著提高了DID的初期稳定性,使植入留存率从70%提高到94%。

二、率先提出“咬合平面导向的下颌骨缺损重建”理念

通过正常东方人群颌骨解剖标志的大样本数据分析,运用数据库优化匹配法及曲线生成法,从颅颌面标志计算获得颌骨外形结构。在国际上首创下颌骨功能重建的“四段式”理论,与传统“三段式”比较,更有利于恢复下颌骨重建后修复义齿与上颌牙列的正常咬合关系,实现咀嚼功能重建。

三、建立颌骨功能重建数字化平台以及功能评价体系

自主研发“功能引导的一站式数字化平台”,将术前规划、导板制作及术中导航完美结合,实现了移植骨块的精准定位及塑形,成功解决了下颌骨成型及种植关键位点的精准匹配。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下颌骨重建的功能评价体系,改变了以往缺乏对不同修复手段进行有效评价的状况,使得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评判有据可循。